2024
九月

14

185

【公教新闻】| 不断发展的新加坡天主教会

1231231

新加坡天主教会的历史与邻近的马来西亚有着密切的联系。1972年,新加坡升格为总主教区,直接隶属圣座,杨瑞元是总主教区首位华裔总主教。1981年,新加坡与圣座建立邦交。

据梵蒂冈新闻网报道,教宗方济各在新加坡进行访问的一项重要活动,乃是于9月12日下午在国家体育场主持感恩祭,探望这个邦国的天主教会团体。这个教会团体虽然在全国人口中属于少数,却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将在教宗此行的“合一与希望”主题的激励下,更上一层楼。

新加坡地方教会的起源

新加坡天主教会的历史与邻近的马来西亚有着密切的联系。首批传教士于16世纪伴随着葡萄牙殖民者从葡萄牙来到马来西亚。圣方济各沙勿略于1545年抵达马六甲。1558年成立的马六甲教区属果阿总教区,那时果阿是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荷兰人占领群岛后,传入新教加尔文宗,天主教被禁止。

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19年控制新加坡后,天主教得以恢复。1821年,一位传教士在岛上找到了大约12名天主教徒,1829年增加到200名,1838年发展到500名。1825年,葡萄牙传教士抵达新加坡。几年后,巴黎外方传教会建起了一些圣堂和学校。其中一位是若望·马里耶·伯雷尔(Jean-Marie Beurel,1813-72)神父,他负责建造了善牧主教座堂、一所由基督学校修士会负责的男校和一所由耶稣圣婴修女会负责的女子学校。

由于圣座与葡萄牙之间关于保教权问题的长期冲突,当时的马六甲教区的天主教徒从一开始就被划分到两个教会管辖区,而直到1886年签署了新协议,问题才得到解决。葡萄牙传教区的天主教徒受澳门(当时的葡萄牙殖民地)主教管辖,而法国传教区的天主教徒则受阿瓦和勃固(Ava e Pegu 当时的缅甸)宗座代牧区管辖。

马六甲教区于1840年被取消,并于1841年被西暹xian罗宗座代牧区取代,也就是后来的马六甲-新加坡代牧区。1888年,马六甲教区恢复,从那时起,葡萄牙传教士与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一起合作,巩固了教会在新加坡的存在。

在日本占领期间(1942-45年)新加坡教会遭受严重打击,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得以复兴,当地教会加强了在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领域的工作。1972年,新加坡升格为总主教区,直接隶属圣座。1977年,杨瑞元(Gregory Yong)蒙席成为总教区首位华裔总主教。杨总主教的继任者是谢益裕(Nicholas Chia)总主教,随后,吴成财 (William Goh Seng Chye) 于2013年接任总主教职,2022年,教宗方济各擢升吴总主教为枢机。

1981年新加坡与圣座建立外交关系。圣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在1986年11月18日至12月1日第32次国际牧灵访问时,新加坡是其中的一站。

新加坡今日教会的状况

世俗与多元化的国家: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城邦国家,在全国500万居民中,佛教徒占33%,基督徒为18%,穆斯林则占14%,还有更小的印度教团体。

新加坡是一个世俗国家。《宪法》保障充分的宗教自由,即信奉、实践和传播宗教信仰的自由,其前提是宗教活动不能违反公共秩序、健康或道德的法律。《宪法》中另外一个重要条款是维护宗教和谐。

总体而言,新加坡政治当局的政策以促进与宗教的对话与合作为基础,尤其是在教育和社会领域。在政府支持的各种措施中,跨宗教组织(Iro)是一个促进分享不同信仰经验的非政府组织。这个城邦国家中众多的混合婚姻也有利于不同宗教间的和平共处。

​​​​​​​国家与教会之间的良好关系:天主教会自然得益于国家与教会之间的良好关系,这良好关系的具体表现,首先是在1981年新加坡与圣座建立了外交关系;其次,2015年在庆祝独立50周年的机会上,李显龙总理确认双方的良好关系;之后,2016年新加坡陈庆炎总统对梵蒂冈进行了正式访问。

充满活力及不断发展的教会:尽管处于消费主义价值观和唯物主义传播的世俗社会中,天主教会仍拥有将近40万名信友,是东南亚地区最具活力及不断发展的地方教会之一。一半的信友通常都会参与主日弥撒,圣堂总是座无虚席,这也得益于教会的许多成员来自移民。新加坡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基督宗教,特别是天主教,是这个城邦国家唯一人数增加的宗教。当地教会在社会领域的积极参与以及大量参与礼仪活动都是教会活跃临在的明证。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